《24/7》终章后半关于「分享」的讨论里,存在着这样一种暗示:可能自博客时代起,面向公众的书写行为就已脱离了分享的本质。
「分享」的语义从瓜分殆尽演变为分裂增殖。正如「推送」(push)在修辞层面所暗示的,单向度的发表行为抹消了交流的可能性,这意味着本应存在于社群共享行为中的政治性也随之褪去。推送进一步促成了德波意义上的「景观」*。
博客如其拥趸者中的先驱所言,是一种「赋权」:一种打破公共交流中轮替秩序的特权,一种毋须等待而自说自话的特权。这种特权的泛滥,引发了碎片化的现实。人们无须再聚集到某个场所,心焦却又安份地以排队方式达成某种顺序;一切均可并发。对并发情境的支持和对并行运作的实现,也已成为新一轮的技术伦理。
群体性的博客行为,同新闻报道一样,是对《追忆似水年华》的弃置⁑。此种依托互联网媒介的书写行为,可以超越人际交流的时间性和空间性——正如新闻报道可以「预测」事件结果,新闻媒介可以在视觉及听觉意义上并置或错置时空中的固有关联。
在碎片化的信息网络中,我们丧失了「邂逅」,所剩唯有时空交错中各自争先恐后的展露。原本在人际关系中归属于隐私的个人活动,反而转入了另一个共同空间。
睡眠是少数仅存的一类经验:自觉或不自觉地,我们为了关怀他人而放弃自己。尽管睡眠看上去可能是孤独的私人的,但它尚未与一个互信互助的人际网络相割裂,不论这些联接遭受到了多大的损害。[……]在睡眠的去个人化的过程中,睡着的人居于一个共同的世界,共同从24/7实践的废墟和虚无中抽身而出。[Crary, 2013 / 许多、沈清(译),2015]
然而,睡眠「也远远不是一处外在于现存全球秩序的安全地带。睡眠永远是布满孔隙的,为醒着时的活动所充满……」。这一谶言犹如未来文学的惯常设定:人类的精神被客体化,穿梭于一张脉络复杂而密织的网上,又或融汇到一汪海洋般的液体中,进而保持永恒的运动状态。
此时此地的书写行为,也将是化于溶剂中的另一块碎片。